当前位置:首页>本地新闻>正文

浙江两山银行如何让毛竹变钱

时间:2018-02-13作者:百晓生阅读:34分类:本地新闻

  

  2021年12月28日,安吉县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正式挂牌运营,成为全国首个以竹林碳汇为核心的专业交易平台。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为湖州的生态经济注入了新动能,更以年产值超百亿的亮眼成绩,验证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现实路径。

  从毛竹林到碳账户:一场乡村资源的金融化实验

  在安吉县的竹岭村,村民过去砍竹卖笋的收入仅能覆盖基本生活开支。如今,村集体将分散的21392亩毛竹林集中到合作社,通过科学测算固碳量,将看不见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可交易的碳汇资产。这些碳汇由当地“两山银行”统一收储,再以金融优惠政策对接企业需求。例如,一次220吨的碳汇交易为村集体带来9900元收益,累计收益已近3万元——相当于过去全村竹林半年的传统收入。这种“资源变资产、叶子变票子”的转变,让村民第一次意识到:守护竹林本身就能创造经济价值。

  百亿市场的诞生:企业为何愿意为空气买单?

  截至最新数据,该中心已完成4.63万吨碳汇交易,总金额达173.15亿元,吸引24家企业(机构)参与购买。高成交额的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让利惠企”降低企业购碳成本,例如向第19届亚运会组委会捐赠2.1万吨碳汇,既助力大型活动碳中和,又提升了品牌曝光度;另一方面,碳汇购买企业可同步获得环保认证和税收优惠,相当于用“绿色投资”置换长期经营红利。正如一位参与交易的加工企业负责人所言:“买碳汇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用今天的成本锁定明天的碳资产升值空间。”

  产业链闭环:碳汇如何撬动区域经济生态?

  湖州的实践远不止于交易本身。从上游的竹林种植企业、中游的碳汇监测机构,到下游的金融服务平台,一条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经济网络已初具规模。以安吉县为例,竹林碳汇项目带动了周边6个乡镇的就业,并催生了一批专注于碳汇核算、区块链溯源的技术服务公司。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具有极强的跨区域复制性——通过统一碳汇计量标准,不同地区的竹林资源可纳入同一交易体系,形成规模效应。

  生态与经济共舞:湖州做对了什么?

  15年来,湖州地区生产总值从640亿元跃升至4015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但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这一反差印证了其“生态经济化”战略的成功:碳汇交易中心的建立,本质是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纳入现代经济核算体系。当地政府通过三项关键举措打破传统发展桎梏:一是建立科学的碳汇监测方法学,确保每吨交易量都有据可查;二是构建“合作社+银行+企业”的三角合作框架,降低各方参与门槛;三是将碳汇收益反哺生态维护,形成“保护—增值—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未来挑战:标准化与普惠性如何兼得?

  尽管成绩显著,湖州模式仍需面对两大课题。一是碳汇定价机制尚不透明,目前交易价格波动较大,从竹岭村的45元/吨到部分企业交易的数百元/吨不等;二是小农户参与度不足,许多村民仅能通过合作社获得间接收益。对此,专家建议引入碳汇期货等金融工具平抑价格风险,同时开发“碳汇积分制”,让村民通过护林行动直接兑换收益。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湖州竹林碳汇交易中心的探索,或许正在改写中国乡村经济的发展逻辑。当一片毛竹林的生态价值超过其木材价值时,所谓的“落后山区”反而成了绿色经济的前沿阵地。这种转变不仅为长江经济带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样本,更向世界证明:应对气候变化与促进共同富裕,完全可以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