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正文

湖州种苗首次出口一带一路国家 农业国际合作迈出关键一步

时间:2025-05-15作者:湖州新闻网阅读:24分类:热点资讯

  

  近日,位于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的浙江澜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内,工人们正忙碌地将一株株红叶石楠种苗进行清洗、消毒、修枝、打包,随后装车发运。经湖州海关现场查检合格后,这批共计67760株的种苗通过霍尔果斯口岸顺利抵达乌兹别克斯坦。这是湖州辖区种苗首次出口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标志着当地农业国际合作迈出关键一步。

  政策东风助力农业出海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湖州市蚕桑产业部门便积极出台支持政策,组建蚕种出口专项工作组。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经作站站长殷益明透露:目前我们已在乌兹别克斯坦试栽700万株种苗,覆盖1000亩土地。这些来自湖州的品种不仅适应当地气候,其产量和质量均显著优于当地原有品种。这种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为后续农产品出口奠定了制度基础。

  海关服务跑出加速度

  在得知辖区企业有出口意向后,湖州海关立即启动靠前服务机制。工作人员实地考察种植基地环境,量身定制监管方案,从出境种苗花卉生产企业注册登记到最终通关,提供全流程指导。这是我们企业第一次出口种苗,整个流程比预期顺利得多,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类似的服务也体现在蚕种出口中——湖州海关通过快速验放3批共计17024张蚕种,使其经上海口岸通过联合包机发往乌兹别克斯坦,为跨境物流节省了至少15天时间。

  标准化建设破解贸易壁垒

  面对乌兹别克斯坦严格的植物检疫要求,湖州企业获得了海关部门的精准支持。阿克苏海关主动推送乌方种苗政策解读,指导企业改进包装标识、完善质量认证文件。例如红叶石楠种苗需经过三重消毒处理,包装箱必须标注中乌双语植物检疫代码。这些措施相当于为产品办理了国际通行证,浙江中维进出口有限公司外贸经理形容道。

  小种苗背后的大市场

  此次出口的红叶石楠具有耐旱、观赏性强的特点,特别适合中亚地区城市绿化建设。以单株种苗3美元估算,首批出口货值已超20万美元。更值得关注的是,乌兹别克斯坦正计划在其纳沃伊自由经济区建设农业产业园,未来五年预计需要5000万株景观苗木。这相当于湖州当前年产能的3倍,市场潜力巨大,殷益明分析称。

  从单一产品到产业生态

  湖州的出口战略并未停留在初级农产品层面。随着蚕种、种苗的持续输出,配套的种植技术、智能灌溉设备等增值服务也开始走向海外。就像搭积木,先通过种苗打开市场,再逐步叠加农业技术和管理系统,当地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如此比喻。这种全产业链出海模式,使得湖州农业对外合作单项平均收益提升40%以上。

  站在国际贸易的新起点,湖州正将农业优势转化为规则制定能力。据悉,由中方参与起草的《中亚地区种苗检疫标准》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其中多项技术指标直接采纳了湖州企业的实践经验。当越来越多的中国标准成为国际规则,我们的农产品出口就能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湖州海关相关负责人总结道。这场始于几万株种苗的跨境之旅,正在书写农业国际合作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