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新闻>正文

尘土飞扬

时间:2025-09-18作者:湖州新闻网阅读:1分类:本地新闻

  【本报专稿】连日来,一部名为《尘土飞扬》的独立纪录片悄然在多个城市的小型影院与艺术空间上映,却意外引发了广泛而深远的讨论。这部没有明星阵容、没有炫目特效的作品,以其粗粝真实的镜头语言,记录了中国西部一个普通村庄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坚守,刺痛了无数观众的神经,也唤起了人们对乡土中国深沉命运的再思考。

  影片的镜头始于一条颠簸的土路。寒冬清晨,东方刚泛起鱼肚白,一辆破旧的中巴车摇摇晃晃地驶入画面,卷起的漫天黄尘几乎要将车吞没。这里是中国西北腹地的“石沟村”,《尘土飞扬》的故事便在此生根。导演李志远(化名),一位三十出头、沉默寡言的独立电影人,带着他的小团队,在此断断续续驻守了三年。

  “我没想拍一个多么宏大的故事,”李志远在放映后的交流环节坦言,他的手掌因长期握持摄像机而显得粗糙,“我只是想看看,当整个国家的高速列车轰隆向前时,留在最后面的人,他们是怎么活的。”

  影片的主角是村里的老支书马占山和他的儿子马小军。马占山当了三十多年村干部,他人生最大的执念,就是为村里修通那条连接外面世界的路。然而,资金、技术、自然条件的限制,让这个梦想一次次搁浅。与之相对的是儿子马小军,这个“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坚信,离开这片贫瘠的土地,去省城甚至更远的地方打工,才是唯一的出路。父子间的沉默与争执,构成了影片最核心的张力。

  影片的镜头极其克制,却充满了力量。它记录了村委会里为了一点点修路款而反复召开的、往往没有结果的会议;记录了村民们蹲在墙根下,望着尘土飞扬的村道时,那混合着无奈与期盼的眼神;记录了马小军在城里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夜深人静时却看着手机里家乡的照片发呆;也记录了老支书独自一人,扛着铁锹,一锹一锹地去填补路上最深的水坑。那飞扬的尘土,不仅是环境的真实写照,更成为一种意象,象征着发展与守护之间的迷惘,象征着乡土社会在现代化浪潮中所承受的冲击与裹挟。

  “那一刻,我觉得银幕上的人就是我父亲。”一位从农村考入大城市、如今已成为白领的观众在观影后哽咽道,“我们总是劝他们离开,来城市享福,却从未真正理解过他们对那片土地无法割舍的感情。那不只是土地,是根。”

  《尘土飞扬》的成功,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留守”叙事。它并未将城市与乡村置于二元对立的位置,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给出任何简单的答案。它只是平静地展示:老支书的坚守有其价值,那是农耕文明延续千年的责任与尊严;马小军的出走亦有其无奈与必然,那是个体寻求更好发展的基本权利。这种“两难”境地,正是当下中国无数普通乡村的真实缩影。

  影片最打动人心的一幕,是在结尾处。一场罕见的暴雨过后,那条饱经摧残的土路变得泥泞不堪。老支书和马小军,以及少数几个留在村里的老人和妇女,自发地拿着各式工具出来疏通积水。没有言语,只有沉重的喘息声和工具与泥土的碰撞声。最终,父子俩在一段塌陷的路基前相遇,镜头久久地停留在他们沾满泥浆的双手和同样坚毅却又复杂的侧脸上。这条路最终能否修成,影片没有交代。但这个画面却暗示了一种微弱的希望:无论选择离开还是留下,对故土的关切,仍能将人们联结在一起。

  《尘土飞扬》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记录的真实,更在于它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无论是来自乡村还是久居城市的人们,都能从中窥见自己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与现代性焦虑。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叙事之外,那些被尘土暂时遮蔽的个体命运同样值得被书写、被看见。它所激起的这场讨论,关乎记忆与未来,关乎离去与回归,更关乎在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该如何安放那份共同的、关于“故乡”的情感。这弥漫的尘土,终将落定,而它所覆盖与揭示的一切,值得所有人深思。

上一篇:少年苏乞儿

下一篇:山门

相关文章:

1.异兽之降龙之战2025-09-18

2.年轻的心2025-09-18

3.师公降魔2025-09-18

4.幕后黑手2025-09-18

5.尼罗河上的惨案2025-09-18

6.岁月无声2025-09-18

7.山门2025-09-18

8.尘土飞扬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