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登封市少室山脚下,一个看似与少林功夫毫不相关的传统技艺——搭棚,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延续着禅武精神。这项由几位年过花甲的少林僧人守护的独特技艺,如今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前来学习。他们并非仅仅为了掌握一门手艺,更是为了在竹竿与绳索的交织中,体会一种日渐稀薄的生活哲学。
搭棚,这门源自古时民间临时建筑技艺的行当,在少室山一带已有数百年历史。过去,每逢庙会、集市或节庆,搭棚师傅便会在空地上用竹竿和草席搭起临时棚户,为人们遮阳避雨。随着现代建筑材料的发展,这门手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在少林寺周边的村落中,仍有老师傅坚守着这项传统。
今年六十二岁的释延明法师是寺中唯一仍精通此技的僧人。他自幼出家,除了修习武功,也曾跟随师叔学习搭棚。“搭棚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我们禅宗的智慧。”释延明一边手法娴熟地绑扎竹竿,一边向围观的学徒们讲解:“每一根竹子的选择,每一个绳结的打法,都需要全神贯注,心手合一。这与练武、坐禅是相通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当地文化部门开始关注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去年,少林寺与登封市文化馆合作开办了首届“传统搭棚技艺传承班”,原本预计招收二十人,却意外收到上百份申请。学员中有大学生、建筑师、手工艺爱好者,甚至还有从国外专程赶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
二十六岁的李伟是来自北京的建筑师,他坦言最初是被这项技艺的结构美学所吸引。“现代建筑追求永恒,而传统搭棚却体现了一种‘临时性’的智慧。它不改变土地的本质,活动结束后,一切恢复原状,几乎不留痕迹。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值得我们现代建筑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员们不仅要掌握技巧,还要参与从选竹、削剪到搭建的全过程。释延明法师强调:“搭棚不是机械劳动,而是一种修行。急躁的人绳结会打不牢,心思杂乱的人架构会不稳。只有当你的心完全静下来,手中的工作才能完美。”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员们逐渐体会到这门技艺背后的深意。来自浙江的美术教师王静分享道:“每次搭棚,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动态冥想。它教会我在变化中寻找平衡,在简单中看见复杂。”
这项传统技艺也在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学员们尝试将传统搭棚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既环保又具有文化特色的临时建筑方案。在今年登封市举办的“天地之中”传统文化节上,他们搭建的一系列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艺术棚户,成为了活动的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登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建伟表示:“少林搭棚技艺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和生活哲学。我们正在申请将其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份智慧。”
夕阳西下,少室山脚下的训练场上,一群年轻人仍在竹竿间忙碌着。绳结在他们手中飞舞,架构逐渐成形。这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一种在快节奏时代中对专注与平衡的追寻。
释延明法师站在一旁,面带微笑。他看到这些年轻人手上磨出了水泡,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功夫不仅在拳脚上,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这些竹竿和绳索,他们正在触摸到少林精神的核心——在任何事情上都追求极致与完美。”
随着最后一道绳索固定完毕,一座结实而美观的棚户在暮色中伫立。学员们站在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前,拍照留念。明天,这座棚户将被拆除,材料将被整理收藏,等待下一次使用。这种短暂与永恒的交织,或许正是这门古老技艺留给当代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