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脉络深处,有一种几乎被现代人遗忘的职业,正以顽强的生命力穿梭于高楼窄巷之间。他们既不是外卖骑手,也不是快递小哥,而是被称为“巡城马”的民间信使。这一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特殊行当,在数字洪流的冲击下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以其不可替代的温情价值,重新走入公众视野。
清晨五点半,天还未亮透,六十岁的陈师傅已经骑着那辆老式二八大杠自行车出现在老城区。车把手上挂着的帆布包里,装着代写的家书、代取的药材、要送到城另一头的手工饺子,甚至还有一包要寄给乡下亲戚的种子。作为从业四十年的老“巡城马”,他的日程表总是从替独居老人读报开始。“王奶奶眼睛不好,但关心天气预报,我每天路过菜市场都会帮她看价格牌。”陈师傅说着,小心地将三封手写信件用油纸包好,塞进内侧口袋。
“巡城马”古称“马递”,早年间靠步行或驴马代步,为不识字的百姓代写书信、传递物品。随着社会发展,这一群体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令人意外的是,近五年间,许多城市又出现了新一代“巡城马”,他们多是下岗再就业人员或兼职大学生,用智能手机协调路线,用电动车提高效率,但核心服务理念始终未变——为那些难以适应数字鸿沟的人群提供“跑腿”服务。
在城南的便民服务中心,二十七岁的张晓琳刚结束上午的派送。这位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如今是辖区内最年轻的“巡城马”。“刚开始父母不理解,但现在他们很自豪。”她打开手机展示日程表:上午帮八旬老人到医院取药,中午为盲人按摩店送餐,下午还要去学校接孩子。“很多老人不会用手机支付,银行流程也搞不明白。我们不只是送货,更是他们连接世界的桥梁。”
这种服务的价值在疫情期间尤为凸显。当时封闭管理期间,许多独居老人面临断药困境。一群“巡城马”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每天骑行数十公里为老人送药送菜。有队员甚至在零下十度的雪夜里,徒步两小时为突发疾病的老人送急救药。“那时候真正体会到,这份工作关乎人命。”一位队员回忆道。
与传统快递不同,“巡城马”提供的往往是超出常规的个性化服务。他们记得李大爷只抽某种品牌的卷烟,知道赵阿姨的降压药必须特定厂家的,了解哪个巷口的修鞋匠手艺最好。这种建立在长期信任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构成了城市里独特的温情网络。有社会学者指出,“巡城马”现象实质是现代城市对人性化服务的呼唤,是科技无法替代的情感联结。
然而这个行业也面临挑战。没有正规资质认定、缺乏统一收费标准、从业人员老龄化等问题制约着发展。不少老“巡城马”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能有年轻人接手,让这份温暖延续下去。目前已有社区尝试将“巡城马”纳入便民服务体系,通过培训认证和购买服务等方式,为这一传统职业注入新活力。
华灯初上,陈师傅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的帆布包里多了两样东西:一包客户送的桂花糕,和一张写着新任务的便条。明天他要去城西探望一位卧病在床的老主顾,顺便帮对方修理漏水的龙头。这样的服务显然远超普通快递范畴,但陈师傅觉得理所当然:“做了几十年,早就是亲人了。”
在算法支配效率的时代,“巡城马”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人际信任。他们蹚过城市的每一条街巷,像血液中的红细胞一样,为城市机体输送着养分与温度。或许正如一位人类学家所说,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它跑得多快,更要看它如何对待那些跑得慢的人。而这些穿梭于城市毛细血管中的“巡城马”,正是这种文明温度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