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便民信息>正文

巫山云雨

时间:2025-09-18作者:湖州新闻网阅读:1分类:便民信息

  【本报专稿】长江三峡的雾终年不散,而二十多年前一部以三峡为背景的电影《巫山云雨》,也如同江上氤氲的水汽,朦胧、潮湿,却以一种倔强的真实,烙印在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史上。近日,随着艺术电影回顾展的举办,这部一度被时间尘封的作品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引发人们对电影、对时代、对个体命运的新一轮思考。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峡工程尚未完全竣工,但“淹没”已成为悬在沿岸居民头顶的日常。信号工麦强,在孤岛般的信号台上日复一日地守着江面,升信号旗、听收音机、等待。不远处的小城里,旅馆服务员陈青正为一段似是而非的婚姻和流言蜚语所困顿。一个关于“流氓”的误会,一次阴差阳错的调查,将两个毫无交集的孤独生命牵引至一起。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等待、吃饭、交谈、以及望不到头的江水。导演章明用一种近乎固执的冷静镜头,凝视着大时代变革前夜,普通人最本真的生存状态。

  《巫山云雨》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高度的现实主义风格。它摒弃了传统戏剧化的叙事冲突,转而捕捉生活本身的琐碎与冗长。影片中大量使用的非职业演员,带着当地口音的对话,以及嘈杂的环境音,共同构筑了一个无比真实的巫山小城空间。观众仿佛不是在看一部电影,而是在窥视一段真实的生活流。这种“反情节”的叙事策略,在当年看来无疑是大胆而超前的,它挑战了观众固有的观影习惯,却也因此获得了一种粗粝而强大的生命力。

  “电影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呈现一种状态。”一位参与当年影片研讨的评论家如此回忆。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鱼”的意象,既是三峡地区人民日常生活的写照,也隐喻着人物被无形之水围困的处境——渴望游弋,却又无处可去。而“云雨”二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暗喻男女情事,但在影片里,它褪去了所有的香艳色彩,还原为自然现象本身,象征着一种朦胧、压抑、不可言说却又无处不在的氛围,笼罩着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更重要的是,《巫山云雨》记录了一幅即将消失的三峡图景。镜头扫过即将被淹没的老城、码头、街道和人群,这些影像在今天看来,已成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影片中人物的迷茫、期待与焦虑,与整个地区的巨大变迁紧密交织。个人的微小命运被卷入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之中,这种张力使得影片超越了个体故事的范畴,升华为一个时代的寓言。

  时过境迁,三峡大坝早已建成,“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取代了昔日险峻的航道。当年影片中人们谈论、等待的“未来”,如今已是“过去”。重新回望《巫山云雨》,我们不仅看到了一部电影在美学上的探索与坚持,更触摸到了一个时代转型期中,那些被忽略的个体情感与记忆。它提醒我们,在一切宏大的历史书写之下,是无数普通人具体而微的悲欢离合,他们的等待、孤独与希望,同样值得被铭记。

  江水依旧东流,云雾仍绕巫山。那部名为《巫山云雨》的电影,如同一个沉默的见证者,在时光的冲刷下,愈发清晰地映照出艺术应有的真实与尊严。

上一篇:师公降魔

下一篇:少林搭棚大师

相关文章:

1.张震讲故事之合租屋2025-09-18

2.明日边缘(普通话版)2025-09-18

3.少林寺2025-09-18

4.布利斯的爱情2025-09-18

5.巫山云雨2025-09-18

6.幸福59厘米之爱有多久2025-09-18

7.少林英雄榜2025-09-18

8.岁月风云之手足情深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