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正文

湖州乌兰十五年协作共富路

时间:2025-06-23作者:小雨阅读:39分类:热点资讯

  湖州乌兰十五年协作共富路

  自2010年中央启动新一轮对口援青工作以来,浙江省湖州市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结下了跨越千里的帮扶情谊。十五年间,湖州以"乌兰所需、湖州所能"为原则,累计投入援建资金超3亿元,实施项目120余个,推动当地农牧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这场跨越2400公里的"高原之约",正通过产业造血、民生提质、智志双扶的立体化帮扶体系,书写着新时代东西部协作的生动篇章。

  立体化资金投入:打通发展动脉的血脉工程

  在乌兰县茶卡镇扶贫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内机械轰鸣,这里每年可加工枸杞、藜麦等特色农产品5000吨,带动周边800余户农牧民就业。该项目正是湖州投入4200万元援建资金建设的"产业孵化器",通过"园区+企业+合作社"模式,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类似的重点项目还包括投资2800万元的金子海扶贫产业开发项目,以及配套建设的浙江工业园孵化基地,形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资金使用突出"精准滴灌"原则。2023年湖州援青工作组创新推出"三三制"分配方案:30%用于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30%支持特色产业培育,40%投入基础设施升级。这种结构化投入使得乌兰县民族综合文体活动中心等标志性工程得以落地,该中心集文化展演、体育健身、技能培训于一体,成为当地群众重要的精神文化阵地。

  技术转移与产业嫁接:激活高原经济的内生动力

  在柯柯镇赛纳村,湖州引进的骆驼养殖技术正在创造"沙漠黄金"。工作组邀请浙江农业大学专家团队驻点指导,将骆驼单产奶量从日均1.5公斤提升至3.2公斤,并开发出驼奶皂、驼绒制品等衍生产品,使养殖户年均增收2.4万元。这种"技术包干+品牌赋能"的模式,同样应用于藜麦种植领域,通过引入湖州现代农业的滴灌技术和品质控制体系,使亩产提高65%,打造出"天空之镜"系列高端农产品品牌。

  旅游产业帮扶则展现出"山海协作"的独特魅力。依托茶卡盐湖"天空之镜"的天然景观,湖州旅游集团投资开发全域旅游智慧系统,将江南水乡的景区管理经验与高原特色相结合。2023年暑期,通过引入湖州"民宿管家"培训体系,当地新增特色民宿47家,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38%,相当于每天有10个旅行团从湖州引流至乌兰。

  人才矩阵构建:留下带不走的智力引擎

  "我们不仅要送项目,更要送人才成长的‘金钥匙’。“湖州援青乌兰工作组组长钱杰的这句话,道出了智力帮扶的核心要义。近年来,湖州实施"双百人才计划”,累计选派医疗、教育、农林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136人次赴乌兰服务,同时接收乌兰干部赴浙跟岗学习89人次,这种"输血+造血"的互动培养机制,为当地打造了一支永不离乡的人才队伍。

  在乌兰县人民医院,由湖州市中心医院援建的远程诊疗中心格外忙碌。通过5G技术连接两地专家,累计开展疑难病例会诊320例,实施"师带徒"培训医护人员43名,使当地首诊准确率提升至92%。教育领域则创新"名校+分校"模式,湖州吴兴实验中学与乌兰一中共建智慧课堂,共享优质课程资源,2023年该校本科上线率首次突破60%大关。

  长效机制建设:从帮扶协作到共生共荣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湖州与乌兰正将单向援助升级为双向共赢的发展共同体。2023年3月启动的"湖乌产业协作飞地园区",首次尝试"东部研发+西部生产"的产业协同模式,已有7家湖州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乌兰,同时保留研发中心在湖州,形成跨区域产业分工体系。这种创新机制不仅降低企业用工成本30%,更带动乌兰本地配套企业的发展。

  在民生领域,两地共同建立的"防返贫动态监测系统"颇具前瞻性。该系统整合湖州数字治理经验与乌兰实际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易返贫群体,提前介入帮扶。运行一年来,累计预警处置风险点157个,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正如海西州委书记竺向东在座谈中所言:“湖州的帮扶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而是帮助我们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比任何资金支持都珍贵。”

  从茫茫戈壁到江南水乡,从单向输血到双向循环,湖州援青工作正在书写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范式。当乌兰的骆驼奶摆上湖州超市的货架,当茶卡的星空成为浙江游客朋友圈的网红打卡点,当两地的干部在同一个视频会议中商讨合作方案,这幅"山海情"的新画卷,已然超越地理界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未来,随着"十四五"援青规划的深入实施,这种以协作促共富的发展模式,必将释放出更大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