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正文

湖羊入疆:东西协作的产业纽带

时间:2025-06-30作者:晓晓阅读:9分类:热点资讯

  湖羊入疆:东西协作的产业纽带

  在新疆柯坪县广袤的戈壁滩上,一群来自江南水乡的“特殊移民”正悄然改变着当地的经济版图。这些湖羊,被称为“湖州小湖羊”,自2012年启动“湖羊入疆”计划以来,已累计输送13批3.5万头种羊,成为连接东西部协作的“白色纽带”。如今,柯坪县的湖羊存栏量突破15万只,相当于每10只羊中就有1只是湖羊血统,规模化养殖的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从江南水乡到戈壁绿洲:一场跨越4000公里的产业迁徙

  湖羊作为湖州特有的绵羊品种,以其耐粗饲、多羔性等优势,在新疆找到了“第二故乡”。塔里甫·吐尔逊等维吾尔族养殖户至今记得首批湖羊种羊抵达时的场景——载满羊群的货车驶入2000亩的产业园区,标志着“东羊西送”从构想变为现实。这种“活体基因库”的转移并非简单复制,而是通过“六统一”养殖模式(统一供种、防疫、饲料、标准、品牌、销售)实现产业升级,将江南的精细化管理经验与新疆的资源优势结合。例如盖孜力克村的艾尔柯亚尔,通过租赁标准化羊舍,单只湖羊的育肥周期缩短了15%,肉质等级显著提升。

  小湖羊撬动大经济:900户养殖户的增收密码

  在柯坪县,湖羊产业已形成从育种到销售的完整链条。数据显示,参与养殖的900余户家庭年均增收超过6万元,相当于当地人均年收入的3倍;村集体经济年增收40余万元,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造血机制”。这种效益源于湖羊的“三高特性”:高繁殖率(母羊年均产羔2.8只)、高饲料转化率(每公斤增重消耗饲料减少20%)、高品牌溢价(“柯坪湖羊”已获地理标志认证)。一位养殖户形容:“以前养本地羊像种土豆,收成看天;现在养湖羊像操作数控机床,效益可计算。”

  科技赋能与政策驱动:产业化道路的双引擎

  湖州市政府的三轮产业振兴行动如同“政策灌溉”,使湖州本土湖羊饲养量达百万只,年供种能力10万只,占全省70%。这些资源通过援疆机制定向输送,配合物联网溯源系统、胚胎移植技术等创新手段,使新疆养殖户能实时监测羊群健康指标,胚胎移植受胎率提升至75%以上。第十一批援疆指挥部更引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龙头企业负责种羊研发和深加工,合作社组织标准化生产,农户专注育肥环节,形成“金字塔型”分工体系。

  未来展望:从规模化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尽管当前成就显著,但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专家指出,下一步需突破冷链物流瓶颈,开发羊乳制品、生物医药等衍生品,将产值从单纯的活体交易提升至精深加工领域。柯坪县计划未来三年建设年产10万吨的有机肥加工厂,利用羊粪反哺当地林果业,形成“羊-肥-果”循环经济模式。湖州市援疆干部透露,正在筹划“数字羊圈”项目,通过AI行为分析提前预警疫病风险,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

  这场持续十余年的产业协作证明,小湖羊不仅是动物迁徙的案例,更是东西部资源互补的生动实践。当江南的精细农业智慧遇上新疆的广袤天地,产生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民族团结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层价值。正如一位参与项目的技术员所说:“我们送的不仅是羊,更是一套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