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正文

长兴县税惠政策助力民营经济升级

时间:2025-06-30作者:百晓生阅读:11分类:热点资讯

  长兴县税惠政策助力民营经济升级

  在长三角经济带的腹地,浙江湖州长兴县正以一场静悄悄的“政策春雨”浸润着民营经济的土壤。2025年上半年,当地税务部门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为一家锂电池材料企业减免了“数额可观的税款”,企业负责人形容这笔资金如同“及时雨”,直接注入了正极材料的迭代研发中。这仅是长兴县“政策+服务”双轮驱动模式的一个缩影——在这里,税惠工具不仅是数字游戏,更是撬动产业升级的杠杆。

  精准滴灌:税惠政策如何“量体裁衣”

  长兴县的税惠政策设计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懂得不同作物需水量差异。针对科技型民营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将企业研发投入的175%作为税前扣除基数(通俗说就是每投入100元研发费,计税时可按175元抵减利润),2024年该政策为县域内规上工业企业减负超亿元。而对于传统制造业,税务部门则推出“增量留抵退税”快速通道,将平均退税时限压缩至48小时内,有企业主感慨:“昨天提交申请,今天账户到账,比网购退款还快。”

  这种精细化操作背后是动态企业数据库的支撑。长兴县税务局建立“一企一策”档案,通过税收大数据识别符合条件但未申报的企业,主动推送提醒。例如某纺织企业因不熟悉政策险些错过500万元退税,税务专员通过系统预警上门辅导,最终让资金“失而复得”。

  金融活水:税惠与信贷的化学反应

  政策红利并非孤立存在。长兴县同步出台《强化金融保障落地模板》,将纳税信用等级A级企业可获得的无抵押贷款额度从300万元提升至800万元,实现“纳税信用”直接变现。当地某环保设备制造商凭借连续三年A级评价,获得低息贷款扩建生产线,财务总监算了一笔账:“节省的利息加上税惠资金,相当于政府补贴了20%的投资成本。”

  更值得关注的是“税银互动”的乘数效应。税务部门向银行开放部分数据接口,使得企业纳税记录成为贷款审批的“第二张财务报表”。2025年前5个月,长兴县民营企业通过该渠道融资规模同比增长37%,其中60%流向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

  企业有感:从减负到增能的闭环

  政策效果最终要体现在企业获得感上。天能集团作为长兴县新能源龙头企业,将累计获得的1.2亿元税惠资金投入钠离子电池研发,其财务负责人用“三级火箭”比喻政策助力:“第一级是减税释放现金流,第二级是研发形成技术壁垒,第三级是新产品打开市场。”目前该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2026年量产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20家企业协同发展。

  中小微企业的体验更具普遍性。一家从事特种陶瓷的家族企业,通过“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00万元部分按5%计税),三年累计少缴税款280万元。老板王建国用“雪中送炭”形容:“这些钱让我们熬过了行业低谷期,现在能有余力引进自动化设备。”

  长效生态:政策服务的“温度”与“精度”

  长兴县的经验表明,好政策还需配套好服务。税务部门组建“政策陪跑团”,在项目立项阶段就介入辅导,避免企业“走弯路”。某半导体材料公司因不熟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流程,险些错失税收优惠,陪跑专家用三个月时间帮助其完善研发费用归集体系,最终顺利通过评审。

  更值得借鉴的是“政策效果回溯机制”。每季度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收集政策落地梗阻。2024年有企业反映出口退税单证繁琐,税务部门随即推出“单证备案电子化”改革,将平均办理时间从10天缩短至72小时。这种“企业出题-政府答题”的互动模式,让政策始终保持在“最佳水温”。

  站在2025年年中回望,长兴县民营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前5个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达3.2%,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些数字背后,是税惠政策从“输血”到“造血”的功能进化,也是地方政府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的治理智慧——正如当地主政者所言:“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发红包’,而是帮企业把红包变成种子。”